引言
复姓之复, 义为重复,繁多合二字以上之姓, 谓之复姓。宋人郑樵《通志·氏族略一·氏族序》云:“凡复姓者, 所以明族也。一字足以明此, 不足以明彼, 故益一字, 然后见分族之义。……有中国之复姓, 有夷狄之复姓。中国之复姓所以明族, ……有重复之义,二字具二义也, 以中国衍语, 一言见一义。夷狄多侈辞, 数言见一义。其于氏也, 则有二字氏, 有三字氏, 有四字氏。……今论中国亦有二字之氏, 唯无三字、四字之氏。”
据称, 见于我国历史文献的6363个姓氏中有复姓2633个, 约占41.38%。作为专名词的复姓词, 它对于研究姓氏、人名、历史、民族、文化、文献语言和人名索引及人口普查统计等, 都具有符号性与有关认识意义的重要作用。
近年在一些地方, 陆续复现为子女取名采用双姓制。只是随便将父母姓氏简单相加,无大缘故, 无它来历, 稳定性较小, 恐难流传。但双姓古已有之, 并传承于世。如陈方氏, 见于明人宋滚《宋学士全集·补遗·卷四凤阳陈方氏封赠二代碑铭》“于时则有陈方将军亮, 即随大驾飞渡长江。……〔其父名成〕追封颖川郡君。颖川公本姓陈氏……公少年时神爽秀发, 行事允蹈规矩。同里方翁无嗣, 唯育一女, 见公贤, 竟以一女妻之。翁遇公不音亲子, 然公亦深感其恩。翁段, 祀之于别室。皇上闻之, 赐姓曰陈方。所以继二家之宗。”
一:复姓起源
复姓的来历有几种情况,有的由封邑而来。如令狐氏,《百家姓》中记述为:周朝时有个名叫魏颗的人屡立战功,受封于令狐邑,后人遂以“令狐”为姓;又如段干氏,老子裔孙李宗受封于段干,其后以“干”为姓;此外,还有梁丘、上官、羊舌、钟离等复姓,都属这种情况。
有的因居地而来。如东郭氏,在国都临淄东郭的,后人遂以“东郭”为姓;又如闾丘氏,齐国有位名婴的大夫居住在闾丘,时称闾丘婴后人遂以“闾丘”为姓。还有南门、西门、南宫、濮阳等复姓,也是因居地而得。
还有的由官名、王父之字、爵系、族系而来。如司马、司空、司寇、司徒、太史、即墨、亓(qi)官、巫马、乐正、左丘等复姓由官名而来;公羊、子阳等复姓由王父之字而来;公孙、仲孙等复姓由爵系而来;叔孙等复姓由族系而来。
司马迁因为“李陵案”而要宫刑,他的两个儿子司马临与司马观怕被株连,就改名换姓隐居乡里。兄弟俩各取“司马”中的一个字,哥哥在“马”字左边加两点,改姓“冯”;弟弟在“司”字左边加一竖,改姓“同”。又如欧阳这个复姓,有的简化为姓欧,有的简化为姓阳。钟离简化为钟,公孙简化孙……这就是一种复姓单音化的趋势。
二:复兴的演变
(一)复兴的演变反映了民族大融合。
南北朝以来非汉族复姓简改为汉族固有单姓的有150多, 其中北魏孝文帝申令将鲜卑复姓改为汉族单姓的118个。再从现代约占汉族人口87%的100个主要单姓来看, 在其来源中包括由非汉族复姓所简改的约达1/3。例如:
改自鲜卑复姓的。叱利:李/独孤:刘/侯莫:陈/陈莫胡卢:杨/贺鲁:周/古里、吴拔拔:孙/纥骨:胡/可朱浑、渴烛浑:朱/慕容:高/丘林:林/叱罗:罗/拔列兰:梁/步大汗:韩/万纽于:于/比丘、叱吕:吕/拔略:苏/莫卢、吐伏卢:卢/叱干:薛/波多罗:潘/独孤浑:杜/乌石兰:石/了步六孤:陆/白杨提:白/胡口古引:侯/纥万、吐万:万/素黎:黎/絮兰、贺拔、贺敦、贺赖:贺/……
改自其他民族复姓的。救勒族阿铁、回绝族咀没、突厥族朱耶、阿史那:李/匈奴族休屠:金/满族爱新觉罗:罗、金/突厥族胡禄属:胡/契丹族大贺:贺/……西域人名末尾音节为〔习〕的, 入中原后多改为丁姓。康居人入中原者, 有的改为康姓。大秦人入中国者, 有的改为秦姓。
汉族其他常见单姓含有改自鲜卑复姓的。例如:安迟:安/丘敦:丘/费连:费/谷会:谷/柯拔:柯/贺葛:葛/薄奚:薄/统稽:稽/盖楼:盖/若口引:寇/扈拔干:扈/丘目陵:穆/他骆拔:骆/侠力代:鲍/乌落兰:兰/郁原甄:甄/伊娄:伊、娄/……
综上可见, ,统一的中华民族大家庭, 确是由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凝聚而成的, 倘汉姓人便据以持大汉族主义, 确属历史的无知。
(二)复姓词的主要词汇特点
基于复姓词的生成渊源, 也便赋予了它在词汇上的有关特点。其主要现象大致如次:
1.同形异词现象据《潜夫论》《风俗通》等对姓氏来历的考察, 早已认为族号国名、爵号、官衔、溢号、居地、排行、职务与职称等都是姓氏的来源。因而决定了它与上述某些专名同形异词现象的势所存在。
A.非汉族复姓词与族号或兼国号同形异词者较多。如鬼方、勿吉、乌桓、鲜卑、蒙古、回给、高车、沙陀、月氏、契苏、同罗、易萨、吐突、谷浑、吐谷浑、葛逻禄、多滥葛、薛延陀、突骑斯、绝窦邻……
B. 汉族复姓词与地名和官名同形异词者较多。如京兆、曲阜、邯郸、会格、曲沃、商丘、长勺、长沙、武城、琅邪、西河、阪泉, 司马、司寇、大宰、大师、大夫、内史、乐正、都尉、将军、附马、、左尹、元官……
C.汉族复姓词中也还有些与为人身分或其它一般词语同形异词的现象。如公子、王孙、良臣、家仆、附庸、英贤、闻人、强梁、投壶、瓜田、白马、益寿、大法、太阳、日中、混沌、终古……
2.同词异形现象。详上述译音复姓词。
3.关于词的结构形式。肴些汉族的复姓由于来源中的诸多个别复杂因素, 致使词的结构多属需作考析的缩略语词的形式。例如:
并列式的。陈方、黄周、罗曾、陆费, 其中前者各为原本单姓, 后者各为辅养者的单姓,为表示生和养的关系而构成这种复姓词。程乌, 程乌县因有善酸者程、乌两家而得名,后来两家相合便形成复姓程乌。鲜于, 武王封箕子于期鲜禹箕子的支子仲食邑于于邑, 其后裔遂称鲜于氏。间葵, 春秋齐国有居于阎丘和葵丘中伺地带者、便因似为氏……
可属偏正式的。祖龙, 祖先是姓龙的。马适(藡), 藡通嫡, 马姓的嫡子之系。左伯、左姓老大的一支。尾生, 宋尾生的老弟的一支。邵皓, 邵姓中皓发的一支。范肺,范金师傅的后代。鲜阳, 居于鲜水之北者。京相,在京地为相者。
其它高度概括的特殊缩略。封具, 食邑于开封的郑公子具的族系。丁若, 齐丁公之子璐伯以若地为食色并以为民。五相, 伍员相昊, 其子孙称五相氏。五王, 田齐氏自威王五世为王之族。续祁, 晋大夫祁奚告老, 荐其子嗣业, 以续祁氏权位。夫余, 吴太子夫概奔楚, 其子主吴政, 乃夫概之余绪。
(三)复姓消减的原因
复姓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产生并曾蓬勃于上古, 且又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渐趋削减以至濒于消失。当今双音复姓尚存百余, 三字以上的所余无几。其原因主要是:
历史政治因素。西周之际, ,由于各国家族的不断繁衍, 派生了很多表示氏的复姓。春秋以来, 因社会变革, 各国内江与交战频仍, 不少家族遭到灾绝, 其姓氏也便消失。后来的大动乱时期, 也每有类似上述情况。另外, 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, 简改鲜卑复姓, 对诸多兄弟族的复姓简改娜及有影响。后又出现汉皇赐姓, 特别李唐王朝已将不少兄弟民族官员赐为李姓。
语言因素。人的名称是有姓有名的, 姓不忌重、名各有异便可。所以姓氏从简乃是语言经济原则的自然趋势。对人的姓民在称呼和书写上, 从音节分明的汉语和汉字的特点来讲, 也都是单姓最为简便。因而复姓简改为单姓也便成为近古以来的形势所趋。
复姓简改为单姓的基本规律大致如次:
取头。留取前一字,例如白公, 白。下同,白亚、嗒林、苍舒、车成、车门、越勒、越强、楚丘、葛伯、侯史、范师、季连、考成、蓝尹、马矢、解批、桓侯、家仆、仆兰、京城、官师、富父、公伯、广成……
留尾。留取后一字, 例如:伯夏, 夏。下同,伯封、伯高、伯宗、大季、大彭、东宫、东蒙, 公季、公牛、公刘、公林屯公荆、公金、大魄、是委、埃儿、悉云……
撷中。非汉族三字姓撷取中间一字, 例如:侯吕侯, 吕。下同,没路真、侠伏斤、可朱浑、丘穆凌、他骆拔乌石兰……
一分为二。双字姓分别简改为两个单姓, 例如伯丰, 伯, 丰。下同,常寿、伊娄、魁傀、绝单……
三:总结
复姓作为中华民族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它的起源,发展和演变有力的的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,使我们的姓氏文化更加丰富多彩。复姓大多起源和存在于少数民族,它的演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名族大融合,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。现如今,在我们的姓氏中仍有复姓的存在,复姓将仍然作为中华民族姓氏文化的一部分,推动者中华民族姓氏文化的发展。
【参考文献】
[1] 陈明远.中国姓氏大全[M].北京:北京出版社,1987,459.
[2] 王建辉.中国文化知识精华[M].武汉:湖北人民出版社,1987,184~186.
[3] 中国社科院语言所编.姓氏人名用字分析统计[M].北京:语文出版社,1991.
[4] 田忠侠.华夏姓氏文化探微[J].黑龙江社会科学,1998,(5).
[5] 孟广道.复姓,复姓词散论[J].天水师专学报(哲社版),1996,(1).